董安礼, 董安礼同志作为北京市优秀科技领导干部,始终把产品开发与技术进步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该同志带领项目课题组与军队科研单位密切合作,成功地在军队后勤油料装备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也使企业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军后勤油料软质装备的唯一生产基地。 1989年1月该同志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条聚氨酯衬里高压消防水带生产线,解决了我国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管线承压问题。该产品在扑救1997年6月北京东方化工厂大火中经受住了考验,受到北京市消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由此,燕阳牌消防水带创出了信誉,打开了销路,使企业获得了生机。并使该产品成为我国消防车辆与远洋船舶主要的消防装备。 1991年该同志开始与军队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制聚氨酯软质输油管。当时,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军队都把软质油料装备列为实现油料快速补给的重要装备并加以研究,产品已大量装备部队。而我国在该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在既无资料又无设备的情况下,该同志带领攻关小组与军队科研单位密切合作,经过多达三十七次失败,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究成功独特的“一次挤出,两面成型”生产工艺,并设计制造成功我国第一条聚氨酯软质输油管生产线。该软质输油管在爆破压力、导电性、纵向拉断强力等主要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优于美军现役装备水平,其综合性能达到当前世界先进水平。 在长达三年的科研攻关过程中,该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身体积劳成疾,几次在试验现场因病情严重被送往医院治疗,病情稍有稳定马上返回试验现场继续攻关。几年来,该同志与军队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完成了总后勤部下达的大长度野战输油软管、海军舰船海上纵向、横向补给大口径输油软管、大口径野战高压输油软管的科研任务,并实现了规格品种系列化,均已正式列装。
在完成了软质输油管的科研任务之后,该同志又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大型软体油罐的攻关。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把“一次挤出,两面成型”技术应用到幅宽达1.5米的软体油罐所需胶布的涂层工艺中,并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条胶布生产线。同时运用高频热合技术,设计制造了软罐热合生产线,并研究成功了液体密封胶。聚氨酯软体油罐的研制成功,使我军的软质油料储存装备与北约部队处于同一水平。
|